首页 - 法务指南 - 其他文章 - 法律新进路:“见义勇为”法律化
发表于:2015-05-29阅读量:(2698)
见义勇为指公民为保护国家、集体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或者抢险、救灾、救人的行为。
但在现阶段社会之中,见义勇为者却往往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可能被污为致害者,可能受伤没有人关心,更别谈补偿了。
一、见义勇为行为的构成要件
(1)见义勇为行为主体是自然人。所谓自然人是指与法人相对的社会公民个体的统称。由于见义勇为行为是紧急情况下实施者根据主观判断后所采取的行为和行动,并非法律行为,因此无论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者、具有完全政治权利者抑或剥夺政治权利者,都可以实施见义勇为。
(2)见义勇为者必须实施了危难救助行为。一般情况是被救助人遭遇某种危险,见义勇为者挺身而出。
(3)行为人并不具备法定或者约定的义务。如抚养义务、赡养义务。以及合同上约定的相关照顾义务和维护管理义务。
(4)行为人主观存在维护公共利益或降低公共危害的意愿。这种意愿必须带有正义感,才符合见义勇为的标准。
二、见义勇为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一)与紧急避险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己采取的损害另一种较小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通过对比和分析见义勇为和紧急避险可以得知:除了为了本人的人身、财产、其它权利所实施的紧急避险之外,其余的紧急避险行为也都可以认定为是一种见义勇为行为。由此可见紧急避险的外延大于见义勇为,它和见义勇为是交叉关系。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为了本人利益的避险行为无论如何不能构成见义勇为;紧急避险所牺牲的利益不得等于或者大于保全的利益,见义勇为所损害的利益则允许大于或等于保全的利益。
(二)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并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未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的行为。通过对见义勇为和正当防卫的对比分析,我们可得知:除了为了保护本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而进行的防卫行为之外,其它的正当防卫行为都可以认定为是一种见义勇为行为。由此可见,正当防卫的外延大于见义勇为,但并非所有的见义勇为都可认定为正当防卫,见义勇为只是正当防卫的个别情形,二者属交叉关系。
三、我国对于见义勇为行为的法律保护
当前,我国法律制度体系中并没有完整的针对见义勇为行为进行保护的专门法律规定。具体来说,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种。
1、向侵权人申请补偿。见义勇为的行为人可以向侵权人申请补偿,是《侵权责任法》以及民法通则所规定的内容。
2、 向受益人请求补偿。向受益人请求补偿是指见义勇为的行为人在实施了见义勇为行为后,可以向被保护的受益者提出补偿的申请。《侵权责任法》中的规定,受益人基于公平责任而进行的补偿。
3、向国家申请补偿。基于国家相关鼓励见义勇为的规定,符合条件的见义勇为者可以申请国家补偿或者奖励,是国家鼓励正义之举,倡导社会互助,维护和谐生活的行政奖励。
四、对完善我国现行法律保护见义勇为行为的建议
(一)设立见义勇为专门性法律制度。建议相关部门将设立专门的见义勇为法律制度纳入立法计划之中,进行严密地立法论证和调研。
(二)进一步完善现阶段法律规定。在专门法未出台之前,亟需在先行法律制度下进行见义勇为行为的保护,比如增加见义勇为概念,在《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等相应法律中增加保护机制,未见义勇为进入法律保护开辟道路。
(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应当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可以通过设立见义勇为基金、开设相应保险种类,为见义勇为者的壮举造成的损害买单。
相关案例留一手,您值得拥有~~~~
《浮桥下溺亡谁之过》
本文版权归易法通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必须保留网站名称、网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随意删改文章任何内容,否则我公司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①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个人微信
② 关注后,发送关键字“干货”2个字
③ 我给你发《劳动合同风险版》.doc
④ 每天找我要以上物料